民主思路劉培榮:解決方法並非只有A和B
潘天惠 訪談錄 / 信報
歷時79日的雨傘運動落幕,政改最終無法通過,香港政壇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間派思潮起伏,公民黨議員湯家驊含淚「雙退」,自立門戶,牽頭創立智庫民主思路,開宗明義要為港人開創「第三條路」。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劉培榮(Joseph),40出頭,官仔骨骨,最近推出散文集《港事.港情.港議》,化名「小冰」,寓意深深體會到市民大眾眼前的社會問題,其實只是冰山一角,進一步探討「第三條路」該如何走下去。
Joseph坦言香港繼續被二元對立拉扯的話,前景堪虞,呼籲各界放下成見,對事不對人,「解決問題並非只有A和B,其實我們可以有其他選項。」港人近年常常自嘲由細到大,只有A餐和B餐可供選擇,到底我們能否自製C餐,找出第N條出路呢?
作為民主思路的一分子,Joseph的知名度不算高,原來多年來一直與傳媒打交道,現職公共事務及傳訊顧問。「九七回歸前,自己剛剛大學畢業,從報章獲悉原來有讀者投稿這回事,於是心郁郁嘗試開始寫文章投稿,主題都是圍繞時事評論。」談新作之前,他由寫文章說起。「第一次的印象特別深刻,第一篇見報的文章亦不例外,最記得那題目叫〈彭定康送給香港人的禮物〉。」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留給港人的回憶,除了肥彭這個花名、3名笑容甜美的女兒和出巡食蛋撻之外,的確影響了幾代港人,Joseph笑一笑說下去:「文章大意是說,彭定康任內提升了香港人的政治參與度,喚起了民間參與,而我在《信報》的淵源就始於三十會,三十會成立之後,大約在2004、2005年左右開始,投稿到本地不同報章,我是三十會的一分子,自己的文章亦曾在《信報》定期出現。」
沙士之後誕生的三十會,由一群年輕專業人士組成,表明「沒有既定政治立場、 沒有與任何團體聯繫、沒有其他組織或個人的財政支持」,本着獨立思考言論,與各階層一起討論議政。在中大修讀政治與行政學系的Joseph,喜歡透過文字與讀者交流,「以前在《信報》的文章並不局限於本地議政,題目闊度很大,遠至國際時事如英國大選也談過,亦因貴報的專欄篇幅較長,趣味和深度更為吸引。」
今年出版的《港事.港情.港議》,聽說獲得不少中學老師推薦,主要原因是篇幅不長,文字淺白,分析全面,Joseph道出把散文集結成書的初衷:「今年初我發覺自己的文章累積到一定數量,也希望為過去一年多所發生的本地大事來一次總結, 頭一個章節〈決定.佔領〉是回顧整個雨傘運動,雖然看似是輯錄成書,其實幾乎每一篇文章我都有作出修改、更新和整理,畢竟文章是需要因時制宜。」
三大序人
被問到新書的推薦序,為何找來建制派的曾鈺成撰寫,Joseph不慌不忙地解釋:「一本書的序不能找太多人寫,我決定找3個人,序一的沈旭暉既是學者,亦是我的朋友;序二的李律仁是三十會的召集人, 顯得順理成章;最後一位,我認為要是社會上大家廣泛認識的大人物,同時能夠提出中立意見,給人中立形象的『球證』,於是就想到立法會主席。」
Joseph喝一口水再說:「曾主席的角色就像足球比賽的球證,找球證總好過找球員,不管你找任何一方球員,總會容易被人標籤……事實上,曾主席恰如其分地作好了球證的角色,內文亦寫到他不同意我的文章觀點,所以,這個人選是正確的。」記者翻開序三,曾鈺成的序言包括這幾句:「文章提出的觀點,很多我是不能贊同的……文章令人感受到劉先生關注社會問題的熾熱情懷,領略到他評論公共政策的認真態度,這是十分值得肯定和珍惜的。」
然而想深一層,也許曾鈺成的言論是表現了Joseph提出包容不同觀點的重要性,言行合一,這也是民主思路成立的原因。今年由湯家驊帶頭創建的民主思路,打正旗號吸納溫和中間派的支持者,強調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大原則下,爭取民主發展的最大空間,並以溫和的態度來進行互信的溝通,開拓全新政治空間。
第三條路
作為民主思路的聯席召集人,Joseph訴說加入原因:「年初有人提議要成立一個溫和中間派的智庫組織,我個人是非常認同這個理念,眼見當下社會被兩派撕裂,在雨傘運動期間,人與人之間的問候語可能是『你是哪一邊,你是黃定藍』,何必呢?引述一篇文章所說『香港人立場先決』,慢慢成為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
「我所寫的文章是對事不對人,立場行先無助解決問題,這是時候做點事去緩和僵持的社會氣氛,我相信社會上很多人認同這個理念,為何凡事要take side?當然,做人做事要有底線,但世界上有很多方法去達成同一個目標,雨傘運動皆因由政改而起,在這個事情上我認為有更多方法去處理。」他說得有點動氣,但依舊保持一貫的溫文態度。
「民主思路提出第三條路,很多人想問,究竟第三條路是什麼?」記者問。
Joseph平和地表示:「在雨傘運動期間,支持政改,彷彿代表放棄真普選;反對政改,彷彿代表要全面對抗,但事實是愈激進的抗爭,只會換來愈強大的打壓,這是一 個惡性循環。」《港事.港情.港議》其中一篇文章說到:「要實踐民主,讓政制發展向前走,每一個持份者,哪管是特區政府、佔領人士抑或普羅市民,在某程度上都要作出取捨,因為我們要知道最終沒有人可以贏得全世界。」
「過往香港社會面對二元對立,所以, 第三條路是嘗試在互信的基礎下進行溝通,希望拉近大家的距離。」他吸一口氣再說:「至於民主思路會否直接參政,一切仍言之尚早,畢竟我們創立不久,目前是一個智庫組織,目的是提供兩個平台,一個是研究,例如大家關心的一國兩制;另一個倡議,吸納社會不同人士發表意見,帶動其他人去討論,目前為止我們沒有具體談論會否參政,但會努力爭取大多數支持民主的人支持我們。」
擁有兩個碩士和一個學士學位, Joseph先後在教育局、政策研究中心、跨國公司等任職,不諱言當年選讀政治的學生不多,如今不介意「攞苦嚟辛」,全因愛港之心,「老實講,那年頭讀政治的人寥寥無幾,偏偏自己對這科很感興趣,透過這一科,你可了解身邊和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到底這件事為何會發生?今天我們常說凡事政治化,這句話某程度上沒有錯。」
難忘畫面
Joseph在屋邨長大,有四個姐姐,小時候只有爸爸一人打工養全家,「我們沒什麼娛樂,平日只會踢波、讀書、看看電視,不知為何自己特別關心社會上的大小事情,中學階段意識到自己喜歡讀政治,大概當時是六四前後,從電視新聞獲悉世界上原來一直有很多事發生。」
「如果一定要講一件觸動自己的事,應該是在小學時期,當年我們看教育電視,仍要在特定時間由老師打開電視,轉去播放教育電視的頻道,最記得那一次原本我們準備看教育電視,但老師沒有轉台,而是觀看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儀式,全程看着直播,最終沒有看那一集教育電視,老師說了一句『你們年紀還小,但這件事很重要』,那句話言猶在耳,那畫面歷歷在目。」
Joseph認為當下的港青是幸運一代:「相比起我們那一代,沒有互聯網,大學排隊打電話,這一代真的好幸運,資訊爆炸,年紀小小已見到很多東西,但他們要面對身份認同的煩惱,不是一時半刻解決到。」他並不認同輿論對年輕人的標籤:「年輕人做事過激?我見到的大部分都是和平理性非暴力,激的只是一小撮人,從雨傘運動可見,年輕人常常用同一方法處理不同問題,與港大事件如出一轍,正如我的文章不是告訴你對與錯,而是告訴你有其他選項。」
他再重申:「雨傘運動不是年輕人的運動,參與者由3歲到80歲都有,這是泛階層的運動,從中我們見到香港人是非常熱愛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愛到為了心中理想,不計較付出多少,後雨傘運動最重要是大家坐下來溝通,政府最好能夠釋出善意,主動一點與大家商量。」
雪糕故事
30歲已成家立室的Joseph現有一子一女,不排除將來除了撰寫時政評論之外,也跟讀者分享親子相處之道:「我都想在此分享一下軟雪糕的故事,我的住所遠離市區,話說有一天我們想吃軟雪糕,聽到《藍色多瑙河》的音樂響起,於是我帶着兩個小孩橫衝直撞,衣服也來不及換,可惜跑到樓下時,雪糕車已緩緩駛走,兩個小朋友一起哭,怎麼辦?」
「絕塵而去的感覺非筆墨所能形容,當時我先把兩個小朋友帶回寓所,再下樓追車,其實大家都知道人是追不到車,於是我用飛毛腿的速度跑去老麥,買了兩杯軟雪糕,為怕途中溶掉,甚至搭的士回家,哈哈!我想講的是,力所能及的話,我會盡量滿足小朋友的小小要求,的士司機還笑我,那麼近都搭車,我就叫他開快一點,否則雪糕會溶掉。」
Joseph談及兒女時眉飛色舞,可見是個二十四孝爸爸。「現在的小孩子競爭太大,面向世界的挑戰,無可避免要提早裝備自己,我不認同每星期要讀十幾個班,這有點過火,但我認為讓下一代自小接觸多點東西,未嘗不是好事,我從不期望小孩子贏在起跑線,想想幼稚園都要面試,難道3歲小孩會有很大差別嗎?幼稚園面試不過是運氣大於一切。」
「放眼將來,首先是要照顧好家人,上一代父母、下一代小孩,其次,香港是我家,看看一己之力能否幫到社會。」男人大丈夫,修身、齊家、治國,方能平天下。
撰文:潘天惠
攝影:陳縱宇
alessiopoon@hkej.com
source: http://goo.gl/vX9C6a (信報, 201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