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撕裂 更需試行「第三條路」

20150827 TREES

一條見證香港由盛轉衰的海濱長廊、4棵曾飽經戰火洗禮的石牆古樹、8名「謹守崗位」的議員、79個令人動魄驚心的日與夜;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每一宗事件,或多或少都會牽動着700多萬香港市民的情緒,亦在某程度上反映出特區政府的管治盲點,以及社會被嚴重撕裂的現況。

推新政繞過立會 「隻手遮天」?

要探討現時香港的管治困局及社會撕裂的狀況,真是罄竹難書。因此,本文嘗試從近年一些社會大眾較為關心的議題,從體制內外兩個層面,歸納出幾個較為明顯的表徵,並以有限的篇幅與各位讀者分享。

首先,刻下的特區政府,不論是行政與立法、管治團隊與所謂「建制陣營」、以至管治團隊與公務員團隊之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撕裂。

各位只要有時間翻閱報紙、扭開電視,又或瀏覽網頁,很多時都會發現經中央授權的管治團隊,與經由民意授權的立法會,在不同的政策議題上,哪管是政制改革、工程撥款以至民生事項,都會存在爭議。

而由於管治團隊不時在「數夠票」的情況下,便硬將議題呈上立法會,令部分立法會議員不得不用另類方法向行政機關表達不滿,目的可能是拖延有關法案的通過、又或政策的實施,甚至嘗試將法案或整個政策建議拉倒。回想高鐵撥款事件、新界東北發展,又或最近有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的爭議,便可輕易找到佐證。

更甚者,管治團隊有時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擔心政策議題呈上立法會的時候遇到阻撓,便索性透過不同行政措施,用盡所有可以鑽空子的機會,從而繞過立法會的監察,這種情況就更給予立法會以及市民大眾一種「隻手遮天」、「唯我獨尊」的一言堂感覺。有關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千億大計便可歸納其中。

公僕洩氣 政府建制貌合神離

然而,管治團隊與立法會內的「建制陣營」之間,亦不時會出現貌合神離的尷尬處境。相信所有香港市民及現屆立法會每一位議員,都會記得表決政改方案的5分鐘。我們姑且不再將之引伸作為例子;但從申辦亞運會的撥款申請遭立法會否決,以至簡單如早年有關《營養標籤規例》修訂案之類的民生事項,亦未能在立法會過關等「案例」來看,我們便會發現,原來管治團隊與立法會內的「建制陣營」,有時亦會不咬弦。

另一方面,要組成優秀的管治團隊,公務員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可惜,現屆特區政府的種種措舉,着實叫公務員團隊感到不安、甚至氣憤。筆者在此也不贅。

體制內的撕裂情況經已如是,體制以外的狀況就更叫人擔憂。隨着公民社會的興起,普羅市民開始更加關心自己生活的地方、身邊的朋友、以至周圍的環境。社會上對不同議題的訴求及聲音亦會隨之增加。

管治團隊與公民社會之間的撕裂亦因此而生。由於公民社會的訴求與日俱增,幅度之大有時亦令行政機關招架不住;而行政機關有時可能為免誘發更多訴求、喚起更多市民的關注,會選擇以「暗渡陳倉」的方法,意圖避過公民社會的監察。

然而,官僚們可能忘記,現今資訊流動的速度驚人,相比起沒有網絡的年代,現時每日的「晚間新聞報道」,基本上已是「舊聞」;傳統紙媒的「最新消息」,對部分讀者來說,可能已屬於「歷史的一部分」。

官僚處事 避社會監察起反效果

如此一來,官僚們那雙「看得見的無形之手」,不管伸到那裏,亦不能夠逃離公民社會的視綫範圍;過往行之有效的官僚處事方式,到了今日可能只屬一齣孤芳自賞的獨腳戲。看看早年清拆皇后碼頭事件,以至最近上映的夜斬石牆古樹「悲劇」,在在可以發現官僚們鬼祟的身影。

面對如斯境況,很多輿論或會以管治團隊的「認受性」問題作為一個簡單的解釋方法,這還可以過關。然而,從去年因為政改爭議而引發的雨傘運動所見,除了出現上文所提及的各種撕裂狀況外,更重要的是,原來公民社會之間的裂縫是如此既深且大;而面對由公民社會本身的撕裂而造成的管治困局,很多時更會令人一籌莫展。

有別於過往傳統的「建制陣營」與「民主派」,近年興起的一些組織及意識形態,有打着「本土」旗幟、有標榜「革新」論述、有鼓吹「行動」為本,當然更有「城邦派」和「愛字派」等等,而「立場先決」已漸漸成為很多人處事的態度。

公民社會的撕裂無助解決社會問題及紛爭。當煙花過後,回歸本位,我們或會赫然發覺,原來凝聚共識可能是一個更佳的選項。

在雨傘運動期間,支持政改,彷彿代表放棄真普選;反對政改,彷彿代表要全面對抗。但事實是愈激進的抗爭,只會換來愈強大打壓,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要實踐民主,讓政制發展向前走,每一個持份者,在某程度上都要作出取捨,因為我們要知道:最終沒有人可以贏得全世界。

當然,做人做事要有底綫,但相信很多讀者都會同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總有很多方法去達成同一個目標;所以,第三條路便是嘗試在互信的基礎下進行溝通,希望拉近大家的距離。

斬樹先溝通 建互信改善管治

這種思維模式除了可以投放在政改爭議之外,其實也可以應用於其他管治層面以及社會的紛爭。例如當一方面認為石牆古樹或會因「颱風就到」而對市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非斬不可;如果能夠有機會與相關持份者(不管是專家學者、保育團體又或市民大眾)作最起碼的溝通(前提是大家要對「斬樹」的建議持開放態度),便可以創造出在互信基礎上解決管治困局的空間。

筆者相信,絕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是溫和理性;因此,只要各方能夠「擺事實、講道理」,相信很多社會爭議都可以透過溝通來建立共識、迎刃而解。

撰文: 劉培榮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

source: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2708fddd-532e-47fc-9c5d-071ec06db5c3-777194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