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豪:收回香港是一個錯誤決定

A general view of the handover ceremony showing the Chinese flag (L) flying after the Union flag (R) was lowered July 1, 1997. Hong Kong returned to Chinese sovereignty at midnight after 156 years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REUTERS/Kimimasa Mayama HONGKONG - RTR4ZIL
A general view of the handover ceremony showing the Chinese flag (L) flying after the Union flag (R) was lowered July 1, 1997. Hong Kong returned to Chinese sovereignty at midnight after 156 years of British colonial rule. REUTERS/Kimimasa Mayama
HONGKONG – RTR4ZIL
在「香港瓦解論」的首篇文章中,筆者引用了Weaver及Rockman兩位學者的著作(註一),指出政府表現是管治制度(institution)的質素及運作的結果。因此,在香港的瓦解中所看到的管治表現倒退,反映的就是香港管治制度的崩壞。
在眾多的管治制度中,以宏觀及憲制性的制度,對管治表現的影響最為深遠和重要。香港的瓦解所反映的基本現實是,在中國收回香港後,「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根本無法真正落實。考慮到中國本身的人治及缺乏制度化的政治制度,根本無法對自己的權力進行有效的約制,「一國兩制」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幻想。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收回香港是造成今日面對的瓦解的第一步,亦是最大的一步。
收回香港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對香港來說是一個錯誤,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錯誤。因此,中國不應在九七年收回香港的說法,並不同等於把中國完全排斥於香港未來的想像之外的本土派論述,因為這並非是單方面從香港的立場及利益出發的考慮,而對雙方也有利的決定。這個立場也並非是在支持港獨,只是指出在中國及香港的發展水平仍然十分懸殊的情況下,而單純從民族主義及革命熱情下強行統一,只會帶來一個兩者都不欲看到的結果。
更重要的一點是,從理論及學術層面出發,認為「一國兩制」可以成功,中國能有效制約自己的權力避免對香港的干預,若果並非一個一廂情願的自欺欺人的想法,也頂多是一場非常危險的賭博。
從歷史的角度出發,當年收回香港的決定主要是要用香港來進行「一國兩制」的實驗,作出一個示範的作用,為收回台灣,統一中國作出部署。時到今日,我們已非常清楚,這個為統一台灣而作示範作用的實驗是個徹底的失敗,甚至對收回台灣帶來了不少的反效果和負面作用。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陰影下,中國及台灣之間的距離不減反增,兩者越走越遠。提出以上的問題,並非是事後孔明,而只是想指出收回香港完全達不到當初的目的,甚至適得其反。
最近的香港及中國的發展,似乎也支持了中國若從未收回香港,對香港好,對中國也好,一個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的說法。首先,近年在香港的本土情緒升溫,反水貨客及反自由行等運動,以至在「雨傘運動」中所凸顯的港人命運自主的精神,可以被理解為對中國過分干預香港、過分中國化的反感和反彈。事實上,香港從未出現大量的爭取回歸中國的聲音。在1980年代,中英雙方談判的時期,當時民間的最大共識是維持現狀。因此,中國強行「收回」香港才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而香港人自願「回歸」的說法,反而是帶有當權者事後塑造歷史的色彩。也為了這個原因,這篇文章全篇也用上「收回」的字眼,而避開了「回歸」兩個字。
在中國方面,環顧它今日的發展,很諷刺地,也出現了似乎不收回香港可以帶來更大的好處的跡象。例如,今天中國常常用「國家安全」作為原因,來否決香港實行不需要中央「篩選」特首候選人的真普選。中國也用頻頻用「外國勢力干預」等理由,多次針對香港的民主運動。我們姑且相信以上的理由均是真的,但也不禁使人費解為何一個已成為了中國一部分的香港,中國在香港的管治上有如此龐大的影響力下,香港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威脅,反而比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年代還要大得多。若果是真的話,中國不收回香港,應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更為有利。
香港金融市場及經濟的獨立性大不如前
此外,中國正面臨自80年代對外開放及經濟改革後最嚴峻的一刻,在未能提升其經濟模式進入後工業化階段(post-industrial)及知識型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同時,由於多年來宏觀經濟管理的不善,樓房地產及地方債務泡沫又處於爆破的邊緣。連《經濟學人》雜誌也以「中國大崩潰」(The Great Fall of China,註二)作為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來贈興。最使人擔心的是今次面對的危機並非一般經濟週期的低潮,而是中國發展模式的崩潰,中國經濟奇蹟(China economic miracle)的幻滅。
國際知名的中國研究學者David Shambaugh,早在今年3月已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中國破裂」(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一文(註三),預言了今次的危機。Shambaugh認為由於中國面對的是一場結構性的危機,並非時間可以把問題自行解決,而是必須進行制度性的改革,改革的範圍除了經濟之外,更必須包括了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因為今日中國所面對的許多經濟問題,根本是由政治問題而引致,包括了貪汚腐敗,官商不分,權貴濫權等。
可惜,自習近平上台以來,我們看不到真心徹底改革的跡象。在中國經濟正進入史無前例的水深火熱之中,更凸顯了香港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及國際金融中心對中國的重要。然而,在香港已被中國收回下,香港的金融市場及經濟的獨立性及自由度已大不如前,面對當前的中國經濟危機,香港更可能自身難保。
中國未建立憲政主義
中國要收回香港,在中國大、香港小,香港的整體發展遠高於中國下,最使人擔心的就是發展較落後的中國會拖垮香港的發展,而人口較多的中國亦會主宰了香港人的命運。因此,鄧小平才提出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九七後的治港原則,以挽回港人的信心。可惜,要中國堅守以上的承諾,必然有憲法制度來支持,但在中國本身亦未建立憲政主義(constitutionalism),政治制度化低,政策跟領導人的喜好而隨意轉變,權力經常被任意濫用下,「一國兩制」慢慢便淪落為沒有約束力的政治空談。1997年守收回香港的決定,也成了香港治亂興衰的重要分水嶺。
(香港瓦解論系列之二)
註一: Weaver, R. Kent and Bert A. Rockman, eds. (1993) Do Institutions Matter: Government Capa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oard.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註二: The Economist. The Great Fall of China. Aug29-Sept4 Issue, p.9.
註三: Shambaugh, David. “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6, 2015.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