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偶在九月號(第一六四卷)的《社會科學與藥物》學報(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見題為〈一日一章──閱讀與長壽關係密切〉(A chapter a day: Association of the book reading with longevity)的論文,明知不一定看得懂且欲窺全豹須付約四十美元,只因這個題目太吸引,於是毅然決然,毫不思索便付款下載。這篇由三名耶魯醫學院學者聯署的論文(許多術語要費神思索才知其梗概,但有一句成語讓筆者啃得心安理得︰「隔行如隔山」,讀不懂看不通因此是意內的事),為作者們長期「跟蹤」三千六百三十五名「五十以上」人士的閱讀習慣,結果發現他們的平均壽數,比不讀書的多兩年,那即是說,「讀者」比「非讀者」長命──難怪「不讀書」的項羽活不過三十歲(一笑)。
學者們的研調頗為精細,他們把「讀者」分成三大類——每周閱讀超過三個半小時、堪堪三個半小時和根本「不讀書」;而性別、種族及教育程度這些要素,均考慮在內。結果,他們發現在十二年內,每周閱讀三個半小時以上的「勤力讀者」,死亡率比「非讀者」低百分之二十三;那些每周閱讀最多三個半小時的,死亡率比「非讀者」低百分之十七。非常明顯,讀書者比不讀書者高壽!整體而言,在研調期間,非讀者死亡率達百分之三十三,而讀者則百分之二十七!換句話說,讀者的壽命多一百零八個月(九年)、非讀者只有八十五個月(七年八個月);這些「統計」,清楚展示了「讀者」比「非讀者」有多二十三個月的「壽命優勢」!
論文說的閱讀,指的是書本,不包括報章雜誌和其他刊物(我們那位日讀一「書」的教育局局長因此不能受惠),因為讀書的專注程度遠遠大於「瀏覽期刊」(按 通常令讀者苦苦思索的學術期刊顯然不包括在內),那意味看書須「絞盡腦汁」,多用「腦筋」,因此有學者所說的「認知受惠」(Cognitive benefit)——腦子用得多了,壽命相應加長!我國似乎沒有這種說法,「老而彌堅」、「老當益壯」以至老廣的「人老精鬼老靈」等等俱與老有關,但與用腦和壽元短長無涉;唐「香奩體」詩人韓偓的「皓(白)首窮經(通秘義)」,非指「窮經」致壽而是白頭翁因避世宜多讀經書以度餘年!
耶魯學者的研究顯示,讀書引致「腦交戰」(Cognitive engagement【認知投入】),可增壽元(Survival advantage【生存優勢】),因為讀一本書(「好」、「壞」另當別論),無論遇到生字、推理、專注和批判性,均令讀者的腦袋更充實、思維更縝密;在另一層次,書本有令讀者產生「推己及人」(「同理心」)、了解社會和「感情訴諸理性」(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功能。這種所謂「認知過程」,會大大提高讀者的求生慾望進而增壽?!
雖然接受研調的讀者沒有說明在讀哪類書,但論文指出應以小說為主,因為據一項二○○九年的調查,讀書人百分之八十七讀的是小說;讀非小說的,不論東西南北、古今中外,畢竟只屬少數。對筆者和眾多「讀上癮」的人來說,論文未及每天「讀時」多少最具效益,是為美中不足;對筆者這類外行人而言,「讀超時」(達致這種效果的時數因年齡差異而不同)會令讀者頭昏腦脹、傷腦傷神,對壽元有消極影響的可能性更大!
論文指出,其他民調結果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者,每天平均花四點四小時看電視,作者們因此建議那些「不嫌命長」的耆英,應用一些看電視「閒暇時間」去讀書!
二、
網誌一針見血(或擊中要害,Theawl.com;筆者試譯)貼一短文,題為〈如何一邊散步一邊看書〉(How to read a book and walk at the same time)──這樣的題目,你能不讀下去嗎?作者雖無說明,但散步的地方肯定是車輛罕見、人流稀疏甚至人跡罕至之地。
由於不騎單車不開汽車,作者必須步行約一小時才達工作地點,如何善用這段時間(返往兩小時左右),有人會戴上耳機欣賞音樂或聆聽名家朗讀小說,作者則選擇「看書」,她說,過馬路當然要「停讀」,若在行人道上步行,「同時可讀」,有一兩次碰到燈柱,但無傷大雅,因為捧書而行是書在人前,當書本碰撞燈柱時,「讀者」馬上避開,因此不會傷及身體。還有,作者說一般步行者比較和善,和他們碰面(其實是擦身而過)時,空手步行者大多會說「這肯定是本好書」,「讀者」或點頭或報以微笑或說「這本書的確不錯」,和諧人際溝通的氣氛盪漾。
作者的經驗是,步行時要讀書(最適書本的重量不超逾十四盎斯的精裝本)而非刊物,因為雜誌一頁分數欄(以英文橫排為例),一面步行一面看,眼球必須「上下求索」,會較費神且不方便。
這是經驗之談,不無道理;問題是,以香港為例,何處覓可這樣做的地方!?
當然只有不喜歡電子書(Kindle)和不想浪費時間的「書蟲」,才會步行同時看書。
三、
「邊行邊讀」的先決條件是有少車的馬路與少行人(及不准擺放雜物和路面不會凹凸不平)的行人道,這樣的環境文明世界難覓,香港根本可說不可求;不過,在我們這個無人駕駛汽車快將普及化的世代,陸地無處無車,要找地方「行路」已非常困難,何況可以「邊行邊讀」的道路!?
事實上,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一項重要指標,是「無路可行」,因為所有的地方包括郊區都闢有車道(「馬」路意為大路,過去則說,不贅),各式車輛穿梭往來,早把「行人」趕上絕路。非常明顯,「古時候」路是人行出來的,工業革命後路則由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修築而成,與「行」無關,走路步行因此不在當局考慮之內。去月底網誌aeon.com(常有無益無建設性題材無無聊聊卻可讀性甚高的長文)有題為〈行路的末路〉(The end of walking)一文,述說一名出無車母親的窘境。住於美國亞特蘭大郊區的母親攜三小孩過馬路時,四歲童被市虎輾斃。那位肇事的司機因眼疾嗑藥及飲酒,迷迷糊糊,因此撞死小孩,闖了大禍,當然受到應得的處懲(囚六個月),但那位母親亦被告將官裏。為什麼?因為道路不是供人行走而是給車輛專用,她帶一群小孩「上路」,等於未盡母親保護兒女之天職,要他們冒性命之險,「罪大惡極」。因此被判一年徒刑,只因她要照顧兩名「虎口餘生」的小童,才獲准緩刑。行路難,於茲不難見。
步行是猿人(直立人)留給人類的最重要「遺產」(基因),會直立走路之後,人類慢慢發展成為「萬物之靈」;不但如此,步行還是健康之本,每周五天日行三十分鐘,理論上可祛病延年(實際上步行的功效當然不會如此神奇,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步行時代的人比汽車時代的人健康),但自從單車汽車普及化後,日行半小時的人已少之又少,那些堅持這樣做的人,還得冒上被市虎所噬的風險,以美國為例,二○一三年為汽車輾斃的「行人」達四千七百餘,受傷更達六萬六千多。還有,據一個主張美國應該開闢更多具「可行性」(walkability)小道的非牟利民間組織「美國行」(American Walk)公布的資訊,自從汽車售價「大眾化」因此在城市無處不在無路不見之後,由於實在方便,等於「鼓勵」人們放棄以雙腳走路,那些在路上閒逛的人,本稱Jaywalker,至二十年代全面汽車化後,此字已成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的別稱;至此,本屬每一個人都可自由免費使用的道路,便成為汽車專用道。到了二戰之後,美國出現「白人逃亡潮」(White Flight),是指有固定工作、收入穩定的美國人(絕大部分是白人),爭相遷往居住環境較佳的郊區,結果連市郊鄉間都擠滿汽車,要在鄉下小徑悠閒漫步,亦得提心吊膽以免被汽車所傷。「美國行」的數據顯示,一九六九年,百分之四十八年紀五歲至十四歲的學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至二○○九年,此數據急挫至百分之十三,那並非小童不行,而是汽車太多太繁忙而行不得也小弟妹。因為道路不安全,「全人類」都得放棄步行!
「美國行」建議用「電動車」減廢氣之外,還得興建更多汽車免進的行人道,如此才能把「行路權」交回人類;但這方面的費用驚人(建築費外,尚有維修包括冬季剷積雪方便行人等支出的考慮),在人人是車主及車廠僱有強力說客的年代,此議不易獲議會通過……。最理想的道路,莫過於荷蘭首設的「生活道路」(woonerf),在這類專區,行車(汽車和單車)速度不得超過步行;對於多風車多單車少汽車的荷蘭,加以生活節奏遠較舒徐而政府受民意左右立法保障人人有平等使用道路的權利,「生活道路」是極佳的設計,但對大部分國家來說,這是知易行絕難的。
連步行的自由都被「現代化」褫奪,此時細說「邊行邊讀」,不是有點荒謬嗎?
四、
一則與讀書有關的「喜訊」,雖與本文文旨關係不大,但未見本地媒體報道,因此要寫幾筆。據意大利英文網誌atlasobscura.com報道,八月二十三日意大利政府宣布,在一九九八年出生於今年九月十五日達十八歲的青年男女,一律可獲五百歐羅的「文化花紅」(Cultural Bonus),政府通過一種「18app」電腦軟件,把這筆錢輸進合資格少年人的手機;目前意大利共有五十七萬五千多的「十八歲」,他們在一年內可用這筆錢購買書籍、音樂會及博物館門票以至赴國家公園的車資……。意大利是赤字纍纍的歐盟窮國之一,惟其總理九個月前宣布為防恐襲要增警方經費,而在這方面用一歐羅,同時要在促進文化事業上用一歐羅,結果便有「文化花紅」的創舉——此舉對書籍銷路有何影響?哪類書最受歡迎?由於資訊清楚記錄在受惠者手機中,一年後當局必有公布。可以預卜的是,於明年滿十八歲的一群,稍後必會起而要求政府「平等對待」,爭取與他們兄姐一樣有此待遇;政府沒有拒絕的理由。如此循環不息,意大利的財赤便愈積愈厚了!
信報:http://bit.ly/2ceZn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