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氾濫成今屆美國大選焦點之一,亦被指是造就特朗普當選的重要因素。有假新聞寫手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承認,自己旨在諷刺的「作品」可能有份將特朗普推上總統寶座。有分析則指出, 「點擊經濟」助特朗普大量曝光,吸引民粹支持,才是罪魁禍首。
專業造假者:現今網民變笨
38 歲的霍納(Paul Horner)依靠模仿主流新聞網站、發布假新聞為生多年,每月收入可達1 萬美元(約7.8 萬港元)。他圍繞今屆大選而撰寫的假新聞尤其受人注目: 「反特朗普民眾收取酬金示威」的假新聞,被特朗普的兒子及前競選經理萊萬多夫斯基在Twitter 轉載, 「奧巴馬擬推翻選舉結果」的假消息亦在facebook 轉發近25 萬次,部分假新聞更以假亂真,登上Google 新聞網頁。
霍納認為,現今網民較以往的「愚笨」,只會轉發假消息,卻不去查核真相。他稱自己對於有職業示威者反特朗普的說法嗤之以鼻,因此順勢「創作」假新聞加以嘲諷,希望特朗普支持者發現新聞不實時「感到自己是笨蛋」,未料他們「根本從不核實」,還大加引用。
「標題黨」網民忽視內容真偽
不少評論指摘Google 與fb 在今次選戰中未有負起過濾假新聞的責任。科技新聞網站BuzzFeed 分析選前3 個月發布假新聞網站及19 個主流新聞網站的20 項最熱門新聞,觀察這些新聞在fb 的互動次數,包括回應、分享與讚好,發現假新聞的互動次數遠較真新聞為高。分析亦顯示,不少假新聞網站內容均有親特朗普傾向,不過部分網站相信純粹是藉聳人聽聞內容吸引點擊率來賺取廣告費,非關政治立場。
科技網站Wired 資深記者拉普斯基(IssieLapowsky)指出,活躍用戶達17 億人的fb 固然是讓不實信息迅速接觸大量用戶的重要工具,不過「點擊率可轉化為金錢」的大環境才是讓特朗普稱王的要因。賓夕法尼亞大學營銷學家伯杰(Jonah Berger)研究亦顯示,焦慮憤怒等激烈情緒在網上大有市場,能引起此類情緒的新聞特別受關注,人們往往是「標題黨」而忽略內容真偽,與特朗普以情緒為主導、無視細節的競選手法不謀而合;對於專注找出對手不實之處反擊、欠缺話題性的希拉里則較不利。
Buzzfeed 編輯西爾弗曼(Craig Silverman) 指出,社交網站令假新聞與流言得到前所未見的曝光率,同時程式按用戶偏好顯示信息,亦令消息來源單一的情况惡化。如今Google 與fb 如今宣布拒絕讓假新聞網站使用廣告平台,相信有助消除發布假新聞的經濟誘因。
「老作」狂轉發「澄清」少人理
流言易於在網上流傳,甚至被急於報道、爭取點擊率的記者當作真相報道。《紐約時報》拆解關注者僅40 人的Twitter 用戶塔克(Eric Tucker)月初發布懷疑有示威者受僱反特朗普的帖文迅速轉發近40 萬次的過程如下: (案例為當地時間)
11 月9 日晚上8 時塔克在得州奧斯汀市中心發現多輛旅遊巴,拍照在Twitter 發文:「今天奧斯汀的反特朗普示威者並不尋常,這是他們乘坐前來的旅遊巴。#假示威#特朗普2016 #奧斯汀」
11 月10 日0 時49 分塔客的帖文被轉載至社交網站Reddit,其後連結被保守派論壇Free Republic 引用,令帖文被多個親特朗普fb 專頁的用戶轉載逾30萬次。同日相關旅遊巴公司東主受訪,表明不涉奧斯汀示威,而塔克亦表示無目擊示威者上落車,僅時間巧合,但帖文已在Twitter轉載逾5000 次。特朗普隨後在Twitter 稱,有職業示威者示威「非常不公」。
11 月11 日數據分析公司TableauSoftware 透過當地電視台發聲明,澄清旅遊巴是由該公司租用協助舉行會議;事實查證網站Snopes 亦撰文核實。塔克及後將原帖文刪除,並再發文澄清,但連同Snopes 的文章僅獲約6000 次轉發。
Source: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