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強硬建制咬著大學生不放?
開學日至今,身在校園的大學生大概會感到非常無奈,幾間大學的民主牆竟然重現文革的風采。像楊健興前輩所言,讓人最痛心的是,社會禮崩樂壞。經歷五年的鬥爭,極少數的年輕人忍受夠了,卻用了最差的方法來展示政治立場及對官員家人的咒罵,這不但無助推介自身的理念和價值觀,反而讓支持者和市民離去。
同樣,不論是張貼港獨標語,還是對悲劇幸災樂禍和對政府官員作辱罵,都是無補於事的。這幾天的發展,個別年輕人的行為等於平白送子彈給強硬建制派,而且即使如何辯駁,有關的行為相對幼稚且沒成效。
把前朝的恩怨和問題投射到現任局長無可厚非,但對自殺慘劇進行嘲諷就過了道德底線。同理,作為教育大學校長,除了在記者會像局外人大力鞭策學生外,似乎沒有提供任何的建議和方案。反之,一間報館獲得一條應當屬內部資料的閉路電視片段。縱使有天證實是學生也好,還是街外人也好,校長和學校犯了基本的保安漏洞,涉及私隱問題,在道德高地指罵已經站不住腳。
隨著官員,校長和社會各界的連署,一時三刻,好像所有大學生都背負了罪名,本地生彷彿都是冷血無情,拒絕與內地融合一般。事實並非如此,正如強硬建制只佔光譜不到1%,不懂事的大學生,兩個也好,二百個也好,都是極少數。如金耀基在大學之理念所言,大學是一個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的地方,而非指一個教授所有課程的地方。道理,都印在書本,前輩也可以隨時引用法例條文去作出批判。但正如牛津學者紐曼在「大學的理念」提到,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 ,培育紳士的地方。校長和社會賢達是否應藉此機會,與院校合作多談國家發展,一帶一路的機遇,多辦探討倫理的講座、工作坊,以及最重要的以身作則,在日常言行間成為年輕人的榜樣和模範呢?
既然回歸了二十年,香港是國家的一分子,不少年輕人政見未必一樣,但都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也愛香港這個家。面對年輕人的躁動,抱有多元的想法,作為一些中年人,又有經驗,為什麼就不能夠多花時間推動彼此認識,偏是樂於製造矛盾。
人與人應有的關係是怎樣,過去五年誰愛這個地方,誰在破壞核心價值,大家看在心中,清楚不過。只是讓人費解,吹了兩個月大和風,為什麼總的不知就裡,保衛香港的力量老是常出現?是不是勞福局的津貼不足,還是強硬建制派最近無事可幹,要在社會保持溫度和聲望?
開學只是一星期,給點時間大學生選科,做好生涯規劃,否則真的會以為這些政治演員很想佔領校園,彌補當年沒有好好讀書的遺憾。